持分土地買賣,分別共有、公同共有土地、房屋買賣,疑難土地處理
台北市大安區、中正區、大同區、松山區、萬華區、士林區、北投區、
內湖區、南港區、文山區,持分土地、畸零地、道路用地、疑難土地
總統蔡英文罕見以最高規格,宣布加速推動老屋更新。(圖/NOWnews資料照)
慘澹的2016年倏忽過去,轉眼到了各家發布新年度房市展望,除了某幾家比較有些執著的先進,是有些不一樣的視角外,綜觀各大家對2017年的觀點,統整下來不脫三大態勢;其一是價格下修,其二是成交量維持低檔,其三是盤整格局將持續。換言之,在新的一年,如果沒有其他天災人禍,約莫就是比2016年稍稍好一點的狀態,想要期待金融海嘯時一般的V型反轉,說是一場「不可能的任務」,並不為過。
在討論房市價量漲跌增減與否?都市更新到底有沒有譜?年底要不要升息?等話題之外,有些攸關交易的事,有明著也有暗著的上路了。
明著上路的,是去年底行政院內政部務會報通過「地籍測量實施規則」修正草案,從2018年起,建物地下層測繪邊界改以牆壁中心為界外,另一個重大變革是,
從2018年1月1日起,新建物申請建造執照,不分預售屋、成屋的「屋簷」、「雨遮」都不登記,這是繼2011年5月1日起實施「屋簷、雨遮登記不計價」措施後,以避免消費者混淆與現行因為預售屋登記不計價,但成屋市場可計價的套利投機亂象。
雖然說「不登記不計價」有助於民眾購屋不要買到太多虛坪,偏偏在之後「不登記不計價」之外,還有成屋市場計價但「預售登記不計價」與「預售登記計價」總共三種狀況會共存在市場上,要靠交易「消磨」完這些特殊狀況,可以預見的是一番工夫。
在這事情之外,暗著來的是內政部實價登錄網悄悄推出「歷次移轉紀錄」查詢服務。往後民眾查詢物件成交行情,將不僅只看到近期最新交易,也能瀏覽該物件的歷史交易紀錄。同一物件,只要在2012年8月實價登錄上路以後有兩次以上交易,所有的交易都會列出成交價格明細。根據內政部地政司地價科的說法,該功能於1月5日正式上線,尚在試營運階段,目前如英國、美國等國家,早就已經行之有年,甚至可以透過官方網站查詢屋況瑕疵、惡鄰與否等重大交易資訊,讓買屋民眾更能掌握實際狀況。
無論明著或是暗著,看似兩件事,但其實本質上是一件事,一言以蔽之,就是「正常化的代價與勇氣」。
不可諱言,在台灣不動產裡發財的,有多少是得了資訊不對等的便宜,而非透過其他資本創造資產之外的新價值,也無怪乎產業搭上時勢之際,總有人要對房地產業說三道四。如今這些訊息逐漸揭露,姑且不論市場應該要花多少時間消化這些透明/不透明、正常/不正常,都是當初圖方便過程中該付出的代價。
好友遠嫁美國,婚後在美國考上證照,順利在加州當房仲。去年她回台敘舊,聊到了美國從業種種,她充滿感激的說:「原來一切正常、透明,不只是對消費者的保障,更是對從業者的保障。」
因為客戶信任政府的公開資訊,所以不會亂出價讓她和屋主白花時間;因為客戶信任她的專業,所以她的服務費沒有「打折」這事情,即便她在台灣沒有任何從事房仲的經驗,在美國這個透明的環境和制度下,讓她能夠專注在服務本質與地產專業上,比起她聽到國內環境的爾虞我詐,從業起來舒心不少。
「原來,做房仲也是可以很受尊重的。」這話她說起來雲淡風輕,我聽起來卻是百感交集。
花了多久時間去閃躲,那自然也要付出相對的代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